当前位置:胃痛>>注意事项>>跟国医大师学养生贺氏三通法温通法>>
胃脘痛是以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为主的疾患。包括西医的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癌,胃神经官能症等疾病。
病因病机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或情志刺激,可致气机阻滞,不通而痛。中焦虚寒,失于濡养,也可致胃痛。病位在胃,与肝脾有关。
临床表现病邪阻滞者多为急性胃痛,病势急迫,拒按,得食痛增;脾胃虚弱者多为慢性胃痛,痛势绵绵,喜按。寒痛喜热熨,欲热饮,伴苔白便塘;热痛欲冷饮,遇热则痛剧,舌红便秘。
治则祛邪行气,温阳健中。
取穴中脘、足三里。
灸法温针灸、隔姜灸、太乙神针灸。
病例薛某,女,25岁。胃痛1天。昨晚迎风骑车回家后,自觉胃部发凉、微痛,晚饭后疼痛加重,热水袋敷胃脘处后,疼痛减轻,入夜因胃部不适而睡眠欠佳,晨起仍觉胃部冷痛,故来求治。查之胃部无明显压痛,患者四肢发凉。颜面苍白。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证属寒邪袭胃,治以温胃散寒。取双侧足三里穴针刺,施以补法,然后在针柄上插一段艾条灸之,10分钟后,患者胃部疼痛减轻,半小时后胃部温暖舒适,疼痛全无。
验案:
黄某,男,42岁。胃脘痛10年。胃痛隐隐,疼痛放射至腰背部,空腹痛剧,得食痛减,夜间疼痛明显,患部喜温喜按。纳食不香,恶心,呕吐清水。形体消瘦,面色萎黄,精神倦怠,舌淡苔白,脉缓弱。诊断为脾胃虚寒型胃院痛。经检查,西医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取中脘、神阙、足三里为主穴,太乙神针灸。将其一端烧红,用7层纱布包裹燃端,施灸时要握紧。冷则易之。此患者连续治疗3次,症状全消。太乙神针方由艾绒及10余味中药组成,将其用特定方法卷成爆竹状。治疗时每穴灸5一7壮,7一10天为一疗程。太乙神针灸不仅可以治疗胃院痛,对消化系统疾病均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刘国欣.中国针灸。(10))
于某,女,33岁。胃脘痛病史3年,每于饮食生冷或天气变化时复发,疼痛喜按,热敷可好转,有时可腹胀暖气,大便塘,全身乏力,多方冶疗无效。今晨因吃生冷食物,胃痛复发。诊断为脾胃虚寒型胃脘痛。取足三里、手三里,针刺得气后留针,取长3厘米的艾条4段分别插人针柄上施灸,待艾条燃尽后除去灰烬,将针取出,每日1次。治疗3次后胃痛消失。(张林灿十中国民间疗法.(5)20)
患者,男,52岁。胃痛10年余,诊断为胃溃疡,行“胃大部切除术、胃空肠吻合术”,术后一直胃脘胀满,多食或饥饿则痛,恶心呕吐,汗出心慌,有时伴腹泻,诊断为倾倒综合征。患者面色无华,消瘦,舌淡苔白,脉沉细弱。辨证为脾胃气虚,升降失司,治以健脾益气,养胃和中。取中脘、神阙,艾柱隔姜灸,鲜姜片直径2一3厘米,厚约0.3厘米,其上扎孔,艾柱底座直径1.5厘米,高2厘米,每穴灸9壮,轮流施灸,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1周。治疗8次腹胀满大减,食欲好转,2疗程后诸症减轻,可基本按时就餐,能正常上班,又经2疗程而治愈。(王勇.上海针灸杂志,(1)46)
隔姜灸治疗消化性溃疡30例,其中胃溃疡12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8例,全部治愈。大部分病人在5一10天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3个月后复查胃镜,患者的演疡面全部愈合。取穴:中院、足三里,腹痛偏左者取左侧足三里,腹痛偏右者取右侧足三里。将5毫米的生姜片覆盖在穴位上,持艾条悬灸,使患者产生灼痛或灼热感,每次灸10一15分钟,每日灸2次,连续治疗3个月。(李成坤十中国针灸.(10)24)
按语足三里穴“能通心腹胀,善治胃中寒”,可治“胃脘当心而痛”。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又为手足阳明经的下合穴,“合治内腑”,足三里为治疗胃院痛的首选穴位,针灸并用,增强了温胃止痛之效。公孙为脾经络穴,通于冲脉。《标幽赋》云:“脾冷胃疼,泻公孙而立愈”,与天枢、中脘等为胃脘痛常用穴。隔药饼灸可同时发挥灸法和药物的双重作用,通过微小血管的吸收愉送,发挥最大的全身药力效应。太乙神针灸是在雷火灸基础上演变而来,是祖国医学的精华,具有温中散寒、健脾止痛等多种作用,尤其善于治疗属于寒症、虚症的消化系统疾病。
(长按图片识别北京最好的白癜风医院是那个北京哪个白癜风医院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