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胃痛>>疾病分类>>教你如何对你的胃痛辨证论治超简单哦>>
根据辨证论治将胃痛分为寒邪客胃型、饮食停滞型、肝气犯胃型、脾胃虚弱型。
1寒邪客胃
症状:胃痛爆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苔薄白,脉弦紧。
治则: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取穴:胃俞、足三里、命门。可在疼痛发作时,在上脘、中脘、神阙穴做隔姜灸。
操作:采用穴位埋线的方法。紫晶丹丝线选用1-0#1cm,埋线针选用9号针。a以胃俞为例,用碘伏在穴位处常规消毒,将针芯后拉2cm,用镊子捏取一段紫晶丹丝线,放置在埋线针针管的前端,线体要全部放入针体;b左手拇食指绷紧或提起进针部位皮肤,右手持针,快速透皮,缓慢进针,刺入到所需深度(以常规针刺要求为准,胃俞穴深度要求为0.5~0.8寸);c当出现针感时,边推针芯边退针体,要做到针尖在何深处,线体即在何深度,将线体埋在合适的位置。d快速出针,出针后,针孔处敷医用胶贴。其它穴位同样操作。
2饮食停滞
症状:胃脘疼痛,腹胀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的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苔厚腻,脉滑。
治则:消食导滞
取穴:主穴,足三里、天枢、大肠俞。配穴,腹胀拒按加大横,嗳腐吞酸加胃俞等
操作同寒邪客胃型
3肝气犯胃
症状:胃脘胀满,攻冲走窜,脘痛连胁,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得嗳气、矢气则舒,烦恼郁怒则痛作或痛甚,苔薄白,脉弦。
治则:疏肝解郁、和胃降逆。
取穴:主穴,肝俞、太冲、胃俞。配穴,胸胁痛加膈俞;纳差纳呆加足三里;善太息加膻中。
操作同寒邪客胃型
4脾胃虚弱
症状:胃痛隐隐,泛吐清水,喜温喜按,纳差神疲,甚或手足不闻,大便溏薄,苔薄白,脉虚弱或迟缓。
治则: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取穴:主穴,脾俞、胃俞、足三里;配穴,纳差加足三里,神疲加气海,大便溏薄加天枢。
操作同寒邪客胃型
中医有关治疗胃痛的学术理论源远流长,《内经》中首见胃痛相关记录,《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记载:“胃病者,腹月真胀,胃脘当心而痛"。《素问·机真藏论》云:“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灵枢·五味》谓:“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素问·五脏别论》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及《素问·六节藏象论》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胃为五脏本源,人身之根蒂,有受纳水谷之功能特性,故称胃为仓廪之官,水谷之海。
胃的生理作用主要有:1、主受纳,胃能接受并暂时贮存食物;2、主腐熟,经过胃的蠕动使受纳水谷变成食糜状态;3、主降浊,下行糟粕,
使二便排泄正常。4胃降脾升,一升一降,脾胃互相协调,维持水谷受纳运化,津液输布,食糜糟粕下行排空,脾的升清与胃的降浊为全身气机的升降出入起着斡旋转枢的作用。若胃的降浊功能失调,则传导失司,上下不通,诸病即生。
现代西医学中,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黏膜脱垂等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都属于中医内科学"胃痛“的范畴。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精神压力大,不规律的饮食习惯,过分偏爱冷饮、甜食,嗜食辛辣肥甘厚味,以及越来越丰富的夜生活,使肠胃在承受负担的同时还得不到应有的休息,"胃痛"反复发作,迂延难愈,对人们正常工作、学习造成一定的困扰,反之,当人们无法完成工作任务,学习进度停滞,继而引发精神焦虑,更不利于胃痛的缓解,如此循环往复,导致胃痛难愈。故现代社会"十人九胃",肠胃疾病不容小觑,应防微杜渐。